在“强国有我、青春有为”的时代号召下,7月7日至12日,绵阳师范学院“青衿致远,联动未来”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团队深入绵阳市安州区胜果社区,开展了一场内容丰富、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。实践团队紧扣社区儿童暑期需求,采取“课业辅导稳基础、素养培育促成长”双轨并进策略,精心设计并实施了涵盖“作业答疑解困、非遗剪纸传脉、趣味英语拓界、劳动实践修德、益智游戏启智”五个维度的陪伴计划,用青春力量激活基层治理,让校社联动的育人实效在社区落地生根。

知识赋能:课业护航,夯实基础
在作业辅导中,队员们蹲在课桌旁,用彩笔在草稿纸上画生活化的示意图,把分数应用题变成“分披萨”“分糖果”的游戏。同时,自制“知识树”模板,引导学生在树叶形状的便签纸上记录错题,贴在树干上形成专属错题本。实践团队创新教学方法,秉持 “授人以渔”的理念,将抽象知识融入互动游戏,从习题拆解到学习方法传授,助力儿童突破学习瓶颈,在巩固学业基础的同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。


文化赋能:非遗剪纸,厚植情怀
在非遗剪纸活动中,队员们俯身示范,手把手教授孩子们剪纸技法,更结合鲤鱼跳龙门、蝙蝠纹样等传统符号,耐心讲解“逆流而上”的拼搏寓意与“福气到来”的美好期许,将抽象的纹样符号转化为孩子们手中充满情感的作品。活动后,孩子们把剪纸装入信封寄给远方亲人,或塞进长辈衣兜分享,传统技艺与亲情传递在红纸折叠间温暖交融。这种 “非遗技艺+情感联结”的创新模式,让传统文化从书本符号变为可触摸、可传递的温暖载体,文化自信的种子悄然播撒在童心深处。


视野赋能:趣味英语,拓展视野
在趣味英语课堂上,队员们聚焦真实生活场景,从基础问候语和常用词汇入手,通过情景模拟、互动问答等活泼形式,引导孩子们在模拟购物、餐厅点餐、分享食物等日常情境中进行英语交流。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模仿对话、自然表达,让语言学习在真实互动中悄然发生。课程还巧妙融入文化对比元素,同步呈现不同国家问候礼仪与特色符号,帮助儿童感知多元文化差异,为培育国际视野注入启蒙力量。


劳动赋能:劳动实践,涵养品德
在劳动教育过程中,队员们通过“四色分类法”“空间折叠术”等生活化口诀,把衣柜、书包转化为微型课堂,引导儿童在折叠衣物、规整文具中领悟“断舍离”的智慧。亲子共学环节中,家长与孩子共同改造旧布料、纸箱,制作收纳工具,在动手实践中重塑对劳动价值的认知。这种“认知启蒙+实操转化+亲情联结”的三维模式,让勤俭节约的品德可触摸可感知,为培养自立自强的新时代少年提供鲜活实践样本。


思维赋能:益智游戏,启迪思维
在趣味游戏环节,队员们将思维训练融入欢乐场景,让孩子们在欢乐互动中激活创新思维。在“动物模仿秀”中,儿童通过肢体复刻鸟类振翅、兽类行走等姿态,将自然观察转化为动态表达;“猜猜我是谁”环节设置身份谜题,孩子们在记忆特征、逻辑推理中构建协作网络;“谜语猜猜猜”以文字游戏为载体,引导儿童拆解隐喻、探索语义边界。这种“观察-思考-探索”的活动模式,让孩子们的核心素养在游戏中自然生长,为素质教育注入了鲜活的青春动能。


此次社会实践将高校教育资源与社区服务载体深度融合,既有效缓解双职工家庭暑期看护难题,又为儿童构建起寓教于乐的成长平台。队员们以耐心与陪伴,收获了孩子与家长的认可与信任。未来,学院将持续引导更多青年学子深化校社协同,以青春之我、奋斗之姿,为儿童成长赋能,为社区发展添彩,让“三下乡”志愿行动成为培育时代新人、服务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,以青春担当书写育人答卷,传承红色精神,践行青年使命。
图:罗烨 文:张福芹 审核:罗小芳、李杨、赵正强